首先,他的军旅生涯颇具传奇色彩:新兵就当上班长,立过一等功;又从人武部政委到特种部队当政委;精通跳伞、潜水、狙击等特战技能……这样的经历符合官兵对英雄的定义,官兵佩服他,更把他视为想成为和超越的那个人。他的这堂课,是在讲述一名特种兵的自传,更是在官兵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。
鲁迅曾说:“是弹琴人么,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,才会出声;是发声器么,别人也须是发声器,才会共鸣。”武仲良的课没有什么精美的包装,却能抓住官兵的心,让大家“听得过瘾”,其秘诀就在于他从不讲什么大道理,却很善于讲让官兵产生共鸣的故事。而且,作为一名旅政委,敢于在官兵面前表白心声、自我解读,单是这份卸下领导姿态的勇气和坦诚,就无形中拉近了与官兵之间的距离。
其实,贴近现实、贴近官兵,形式力求生动活泼,从来都是我军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。
毛泽东当年给农民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,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塔,最下面的是工人、农民、小资产阶级,压在他们身上的是地主阶级、买办阶级,再往上是贪官污吏、土豪劣绅,顶层是帝国主义……这样一讲,不仅连不识字的农民都明白了,还在他们心中种下了“翻身做主人”的梦想。
反观今天,开展政治教育的条件好了,手段丰富了,为什么却难以达到当年的效果?
从调研情况看,有的搞教育惯于居高临下、自说自话,只讲自己的理,不顾官兵的情;有的不在提高内容质量上下功夫,而是热衷于做花哨的课件、搞浮夸的噱头……
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好的形式只是敲门砖,好的内容才是感染人、启迪人的关键。教育能不能进得了官兵的“心门”,关键还是教育的内容,否则再好的形式也只会流于形式。
官兵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关键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带兵人应像武仲良那样,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,多做播种梦想的事,少当道理的“搬运工”,让教育既“接地气”、又“冒热气”,真正起到震撼心灵、激荡情感的作用。(罗孝平 解放军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