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讯网 : 1981年出生,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。首家在全国性股票转让市场挂牌上市的高校第一股“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”创始人、全国高校全职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“第一人”。
他是创客,是“中国版Facebook”的创始人;他很成功,是高校在校生创业上市第一人;他很红,凡是有关创业的场合,几乎都能见到记者采访他的内容。但在他的光芒背后,很多事情你不知道……
2012年11月19日,约莫是下午三点,那是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一栋大厦的19楼,31岁的马天琛正跪在地上擦地,累得满头大汗。
那天,成都阳光尤其的好,金灿灿的光束透过窗户照到他脸上,马天琛有点恍惚,一刹那间一股激情涌上心头:“我要把这间公司做上市,把他带到全国的资本市场!”
这是马天琛刚刚创办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泰聚泰公司”)的日子,当时他们正在装修办公室。马天琛是个不愿意记住过往的人,很多故事他已不那么清晰,而阳光照到脸上那一幕,时至今日,就像高清照片一样,清晰地刻在了脑海。
3年后,2015年11月23日,在北京,马天琛手握开市宝锤,敲响了钟声,泰聚泰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,成为全国高校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的“第一股”。
是的,马天琛是电子科技大学全职在校博士生,一名博士二年级的学生。
这个学过国际商务、战略传播的“海龟”,归国后做了整整一年的搬运工,后又开始埋头博士学术研究。从未写过一行代码,却又在读博期间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,做出了一个已经超过百万用户的“ 中国版Facebook”——“面聊”,公司也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成功挂牌上市。
马天琛的身上,弥漫着一层“神秘”的色彩。
马天琛印象
“大叔”外表“鲜肉”内心
不可否认的是,在最近这段时间,马天琛是热点人物,几乎只要是出现“创业”的场合,你都能看到记者采访他的内容。
媒体镜头下的他,看起来颇为成熟,一副“大叔”的模样,但当拨通电话的时候,声音又是年轻的,很有活力,跟面容有些对不上。
成熟稳重,青春活力,大叔和小鲜肉,哪个才是真正的他?在高新区创业园的那间办公室里,并没有前台,三十多个年轻人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
采访从上午十点开始,一直到聊到下午两点过,都忘记了吃午饭。他说:“是你们两个举动让我跟你们聊这么久。你们摄影拍照时,把桌子挪开,把背后的写字板放了下来,拍摄结束,你们又主动把这些东西放回去了,还有,工作人员给你倒水的时候,你们也会说谢谢。”
这些细节很平常,但是他说:“因为尊重。”就像马天琛在做搬运工时那样,对任何人,都要尊重。现在对员工也是一样,不是他专业的问题,他更多的是聆听,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负责。他的公司的员工,是这栋大楼里面最晚关灯下班的,他自己是“24+7”,24小时全天在岗,一周工作7天。
果敢,说做就做,就像放弃几十万年薪的工作从零开始创业,就像别人还在犹豫时紧抓市场先做产品。
热情,永远像18岁的少年,对公司的事情充满激情,骄傲地介绍自己的产品。
踏实,一步步踏实向前走,从搬运工、从实习生,积累,薄发,然后带着公司挂牌上市。
他说,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梦想,这个公司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一样。大家倾注了所有心血,就是希望他能慢慢成长。我们已经站在了中国的资本市场,我们希望,以后公司能站上世界的资本市场。
下午采访完毕,他还要驱车前往另外一个地方去参会。午饭,真的吃不了了。
海归
西装笔挺的老板挽起袖子,连手套都没戴,直接把手伸进马桶,来回搅动几遍之后,掏出了堵塞住管道的垃圾,抬头问马天琛:“这样,你能做吗?”
“我能。”于是,马天琛得到了一份在酒吧打工的工作。
兼职打工,学会吃苦
“徒手掏马桶,别人都不愿意做”
是的,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,在留学期间,或多或少都是要靠兼职打工来养活自己,他也不例外。
马天琛出生在青岛,1996年随父母来到成都,之后求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,攻读了本硕学位。
马天琛在留学期间也获得了学校奖学金,即便是这样,在英国读书的花费仍然不菲,单单每周的住宿费就是70英镑,一个月下来,加上水电费,差不多也需要300英镑。而当年出国的时候,家里给他的全年生活费是4000英镑。“这些钱根本生活不下去,家里也不可能给得更多,只能自己兼职打工赚钱。”
洗盘子,是呀,很多留学生选择的第一份打工工作就是这个,马天琛也是,不过,他笑言这是被朋友“骗”了。“朋友跟我讲国外都有洗碗机,洗碗一点都不累。”谁知道,虽然是有洗碗机,但要把一整筐的盘子搬进搬出,分好几个程序清洗,也是个繁重的体力活。马天琛在餐厅完成工作后,还要去酒吧兼职。就是在酒吧工作的时候,厕所被堵住了,才出现了以上的那个情形,一同打工的另外一个年轻人承受不了这样脏的工作,离开了,马天琛接受了,就继续留了下来。
“别人不愿意做的,我来做,这就是机会。”马天琛说。
当搬运工,学会尊重
“我想知道最基层生活是什么样”
2005年,超级女声的狂热浪潮风靡全中国,连在英国的留学生们都成了粉丝,一堆人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屏幕看直播,忘记了是谁唱的,一首《故乡的云》把这群人听得泪眼朦胧,他们想家了。
“我们那时候就说,毕业了一定要回来”马天琛说。
2006年,带着“海归硕士”的光环,马天琛回国了,跟他一起回国的同学大多选择了国际大公司。马天琛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,离开了这么久,中国目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,他想知道,如果去掉身上的那层光环,在中国最基层最普通劳动人群,是怎么生活的。
马天琛在济南物流中心找了一份搬货的工作,那里主要流通纺织类产品,他的工作就是要把装货的大箱子来回搬运、然后一堆堆垛好,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干到天黑,肩膀酸痛,累到不想动,一下班就躺倒床上休息。在英国留学的时候,他养成每天早晚都要洗澡的习惯,可到了这里,根本就没有洗澡的地方,也就那样将就了。
这样繁重的体力活,一个月的工资也仅仅只有380元,有时候吃块饼也就是一顿饭了。偶尔,累到不行坐在那堆箱子上休息的时候,马天琛也会想,自己这样子到底是为了什么,然后,活儿来了,他继续干。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一年,一年过后,他突然觉得时间到了,就回到了成都。
“有了这个经历,对于社会上很多事情我能理解了,也学会了吃苦。”马天琛说,从工友们的身上,他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,“学历不代表人的性格人品,人与人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。”
创业
就像10年前他留学时渴望的那样:“在国内,我特别想了解国外的学校和师生,在国外,我又很想跟国内的学生互动交流,当时,这些没有一个专属平台可以做到。”
两年考博,学会积累
“我承认,我想积累行业知识和资源”
回到成都后,马天琛进入到全球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,成为一名“影帝”。
为什么说是“影帝”呢?马天琛应聘的是实习生的职务,在毕马威,实习生是帮别人影印资料的,马天琛也不例外。不过,跟别的实习生不同的是,他会自己研究影印资料的内容,会陪着老员工加班,学习。就这样,马天琛用了3年时间,从实习生一路做上了助理经理,成为了各项目的现场业务负责人。
不久,四川省“新三板”推介会召开,他代表公司去参会,在会上的得到的信息让他振奋不已,“这是国家发出的信号,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春天到来了。”在英国留学的时候,马天琛就有创业的念头,甚至,那个时候他已经设计好了自己未来公司的logo——几根简单的线条构成了扬帆远航的模样。
当时,成都市为了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,给出了非常优惠的政策。马天琛就同几位合伙人一同申报了高新区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。
与此同时,他开始重新拿起书本复习冲刺考电子科大的博士生。“说心里话,我当时考博士生,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想进修,另一方面也是想积累些行业知识与人脉,对我的创业也是非常有利的。”
两件事情同样尽力,结果却是相反的,2012年,马天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评审,得到高新区3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和办公用地的优惠政策,而他的考博计划却以失败告终。
2013年,马天琛第二次冲刺博士考试,才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电子科大的一名博士新生。
成为创客,找到目标
造全球高校“朋友圈”,“我想可以做到”
准确地说,马天琛创立的这个公司,是个专门研发和运营“移动互联网产品”的科技公司。
公司最具标志性的产品,应该是风靡中国各大高校的移动客户端产品“面聊”,这个具备社区、社交等多种功能产品,被媒体称作“中国版Facebook”,到目前为止,用户已超过百万,均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。
“高校的学生群体如此的庞大,为何不建立一个专门针对高校的学生之间交流的互动平台?”马天琛想要抓住“试点”这个契机,打开高校市场。事先,并没有跟学校有任何沟通,马天琛就开始着手做产品,对于这个举动,他解释说,“做出产品才有话语权跟学校谈。”
仅仅一周之后,第一款产品推出了,这是个可以应用于同学间视频交流的产品。至今,软件已经更新了近百个版本了,不断丰富各种功能,以更加适应大学生的品位。目前,“面聊”已经汇集了全国一百多个高校的学生群体,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发起并参与活动和交流等等。甚至,拍一张照片上去,你还能搜索到跟你是“夫妻脸”的另一个人。
马天琛认为,高校师生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人群,这一定也是最有价值的市场。在他的规划中,未来,这将是一款“互联全球高校,互通全球师生”的产品,在地球的一边,就能清晰地了解另外一边高校的学校文化、校园活动,还可以跟对方的学生互动交流。
而这,才是他的最终目标。